贵州茅台镇的杨氏酒坊里,68 岁的杨大妈踩着木盆制曲的视频火上热搜 —— 雪白的曲药在她脚下翻出漂亮的漩涡,“机器压的曲块太死板,只有脚劲才能揉出‘呼吸感’。” 她家的泥窖池比奶奶的年龄还大,池壁上的老窖泥传了五代人,“每次投料前都要给窖池‘搓澡’,用的都是太爷爷传下来的檀木刮刀。” 有酒友翻出 1940 年的老照片,发现现在酒坊蒸酒时用的 “天锅冷凝法”,和照片里的操作一模一样。
当隔壁酒厂都换上不锈钢蒸锅,这些酿酒家族却在 “反科技”:四川古蔺的王氏父子坚持用柴火蒸粮,“电炉火候太硬,高粱皮容易糊”;仁怀的张氏姐妹凌晨守着土陶酒坛接酒,“掐头去尾时全凭鼻子闻,机器测得出酒精度,测不出那股子焦糊香。” 有酒友偷偷称量她们手工拌曲的高粱,发现每 100 斤误差不超过 2 两,“比电子秤还准,这才是活的酿酒教科书。”
00 后酒友小陈跟着家族酒厂学酿酒,震惊于 “老传统里藏着大智慧”:老师傅教他 “看酒花辨度数”,“大花如豆是 65 度,碎花如米是 52 度,比酒精计还快。” 现在他拍的 “95 后学徒日记” 在抖音爆火,镜头扫过酒坊的墙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几十年前的酿酒数据,“爷爷说每串数字都是 ancestors 用舌头试出来的,现在我们用手机记,但每笔都要手写,这是给老祖宗的交代。”
谁能想到,意大利的葡萄酒庄庄主会对着中国酿酒家族的 “封坛经” 发呆?佛罗伦萨的马泰奥把茅台镇李氏家族的 “五感酿酒法”(眼观色、鼻闻香、耳听糟、口尝味、手触温)翻译成意大利文,贴在自家酒窖墙上;东京的清酒大师山本先生,照着泸州陈氏家族的《曲药秘方》改良酵母,“他们用脚踩曲的节奏,和我们揉米团的手法,原来是相通的。” 当酱香酒出现在伦敦威士忌品鉴会上,老匠人端着酒杯感叹:“这酒里有中国人的家族魂。”
https://www.szmiaojiang.com/article/detail581.html
https://www.jiangjiudao.com/article/detail518.html